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将胃肠镜检查纳入常规体检的人群越来越多。肠镜检查时,最常见的赘生物是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可以说是肠癌的预备状态,90%以上的结直肠癌由它演变而来,而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息肉的检出率非常高。
而此时往往有很多患者咨询
检查时有息肉能否一趟子切除?息肉切除后,直接回家不就行了么?加之术后身体也没有出现任何不适,为什么有时还要为此住院、甚至有部分患者还要住院一两周呢?
首先,我们先讲一讲
息肉是否需要切除。
息肉是指在人体组织上生长的肿物。处于生长阶段初期的息肉对人体危害并不大,但如果不多加注意,很容易发炎或癌变。在我们的消化系统中,肠道和胃这两个部位比较容易长息肉。
胃肠息肉是否癌变跟很多因素有关,如息肉的大小、类型、形态、部位等。像增生性息肉癌变率就比较低,腺瘤性息肉癌变率比较高;直径大于2厘米、呈菜花状的息肉癌变率较高;另外,胃窦的息肉、多发性息肉癌变率也比较高。
这两种息肉建议你切除:
消化道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的,一般建议切除,因为随着时间推移,不排除息肉恶变的可能;
如果消化道息肉属于恶性或癌前病变,如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手术切除,防止癌变。
接下来谈谈,
切除消化道息肉需要住院吗?
消化科姚晶晶副主任医师表示:
首先息肉切除术的目的,是确保理想状态病灶下全部切除,息肉在切除后会导致局部黏膜的缺损,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黏膜下组织和血管的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黏膜缺损部位发生上皮细胞再生,从而愈合创面。
然而,在息肉切除术后,若临时创面产生的焦痂过早脱落形成的溃疡,可能在上皮再生完全之前,就暴露了下层的血管,这种情况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在大便通过时产生的机械创伤。
尽管手术时电凝和应用药物会使周围血管和组织暂时收缩,但这些效果可能会在术后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就可能导致出血。
除此以外,术后出血与息肉的生长部位、个数、大小,是否应用抗血栓、抗凝药物及活血化瘀类的中药以及患者凝血功能是否存在障碍也有关。个人情况不同,需要对症分析。
除了术后出血以外,术后感染、即时或迟发性穿孔也属于常见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除了手术操作本身外,还与术前的准备、术后护理和患者未遵医嘱过早过多的进食或运动有关。
因此为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住院诊疗在所难免。
最后,姚晶晶副主任医师提醒:息肉虽小,但术后并发症却不少见,术前准备及术后观察、护理至关重要。此外,即便术后恢复良好,也要谨记定期复查。息肉术后的复查要求是根据息肉的病理性质定期复查内镜,如果息肉三年到四年不复发,可以逐渐延长内镜复查的时间。